虽然已过立冬,但江西、安徽、湖北等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仍在延续。7月中下旬以来,南方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成,江河湖库水位持续偏低,部分省份旱情严重,一些地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。
针对严重旱情以及近年来旱涝频发的态势,业内人士及专家建议,国家应从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、补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、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抗旱合力等方面入手减灾减损。
南方多地“喊渴”
见到江西省永修县白槎镇栗山村村民秦爱国时,他正拎着两个水桶在村里的集中供水点排队打水。
“从7月到现在,就没有下过一场透雨,村里老人都说没有见过这么严重的旱情。”秦爱国说,由于长时间不下雨,村民用水出现困难,政府在村里设置了集中供水点,村里20多户人吃水基本有保障。
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,7月下旬以来,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至8成,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成,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,其中江西中东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。
据水利部统计,截至11月9日,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698万亩,有174万人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。江西省鄱阳县响水滩乡谭家村种粮大户林雪强告诉记者,受持续干旱影响,他今年承包的960亩土地中有600亩绝收,剩下的也遭遇不同程度减产,最后加起来的收成还不到10万斤。
在我国最大淡水湖和亚洲重要水鸟越冬地鄱阳湖,记者看到湖区水位明显较低,昔日烟波浩渺的湖区露出大面积草洲。“今年,鄱阳湖进入低枯水位的时间比往年平均日期提前了47天。”江西都昌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吴名华说,湖区水位持续走低,将对候鸟等野生动物觅食造成一些不利影响。
针对严重旱情,国家和各地纷纷采取行动,力争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。中央财政日前又下达水利救灾资金3亿元,用于支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重庆6省(市)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,安徽、江西等地也先后启动抗旱Ⅳ应急响应,并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灾区一线查灾核灾,协助指导抗旱工作。
降雨分布不均 工程性缺水加剧旱情
持续时间长、波及范围广、干旱程度重,南方旱情引发广泛关注。
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,今年的干旱可以说是最近40年以来比较严重的干旱。江西省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超美告诉记者:“一般而言,影响南方地区的旱情常见于伏秋季节,像今年这种旱情长时间持续的情况,还是比较罕见的。”
降雨时空分布不均,是导致这轮旱情偏重的主要原因。张超美说,虽然今年江西多地出现严重旱情,但降雨总量与往年相比波动不大,只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引发干旱。“比如6月至7月上旬一个半月的降雨量就占到全年37%,7月中旬以来,平均无雨日数和高温日数均创历史同期新高,再加上影响江西的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,对降水影响有限,今年干旱情况较往年更为严重。”
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在1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,100多天时间里,降水长时间偏少,气温又偏高,这是导致南方地区严重干旱的气候原因。
工程性缺水进一步加剧旱情。据了解,工程性缺水是指地区水资源总量并不短缺,但由于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存在欠缺,导致留不住水,用水短缺。记者采访发现,在南方这场持续时间长、波及范围广的大旱中,一些地区暴露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短板,如有的地方提灌站仍是上个世纪修建的,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缺少资金进行维护和改造,村民需拿着水泵、水管到附近水源地抽水。
江西省鄱阳县侯家岗乡坂上村村支书陶家发说,长期以来,南方由于雨水较多,涝多于旱,防汛重于抗旱。今年出现这么严重的旱情,村里7月中旬生产生活用水就出现困难,本来有一条连接水库的土渠,但年久失修,在抗旱中难以发挥作用。
多措并举防灾减损
针对严重旱情以及旱涝频发的态势,业内人士及专家建议,国家应从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、补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、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抗旱合力等方面入手,减轻灾害影响损失。
首先,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。一些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,虽然已预测到今年将出现旱情,但在现有技术手段下,很难对旱情做出较为精准的预判。
张超美认为,针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趋势,应强化气象科技创新,加大对气象预报的科研投入,更新预测手段和方法,提高中长期预报的能力;同时,强化与其他部门的联合会商与研判,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。
其次,补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。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呼吁,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,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相协调,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,并且推广有利于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、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。
最后,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抗旱合力。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秘书长徐卫明说,抗旱涉及气象、应急、水文、农业等多部门,必须强化会商联动,其中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形势分析研判,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;水利部门要强化水工程调度,全力保障用水安全;应急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送水、打机井等应急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