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度上面对愤青的定义是:愤青(Angry Young Man),全称"愤怒青年",指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,但其实"愤青"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。顾名思义,"愤青"是指思想偏激、情绪化,有极端民族主义、民粹主义、沙文主义思想、言论和行动的青年。
我们对愤青的理解往往是:愤世嫉俗、抱打不平、血气方刚......我们会对愤青经常说的话就是:“幼稚”“你太天真了”“抱怨什么”“胡闹,你懂什么”......总之,愤青本来是个中性词,现在沦为了贬义词,一说谁谁谁是愤青,总是把他和不成熟连在一起。
事实真的如此么?抱歉,据我切身体会,愤青不是指某一类人,而是指一个阶段,一种状态,一种认知模式。
愤青自古以来就有,准确的来说,应该是每个人都是愤青,每个人都有愤青这个阶段。胡适、李大钊、鲁迅、陈独秀等等,哪一个不是愤青?没有这些愤青,五四运动、新文化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?如果青年都不愤怒,那你还期望拄着拐杖的白发苍苍的老者站起来振臂一呼、救亡图存?没错,老头子也可以是愤青,国难当头之际,全民都有资格愤怒,都有义务发出最后的吼声。只不过,青年往往是先驱、带头人。
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个个是愤青,不管男女老幼,都要替天行道。可见,愤青这个词已经不再仅仅指愤怒的青年,而是一种理想人格,一种理想状态,我们习惯于服从和卑躬屈膝,我们习惯于麻木和妥协,这是常态;于是施耐庵需要梁山好汉,封建王朝的臣民需要梁山好汉,我们也需要梁山好汉,我们需要这种理想化的人格,路见不平一声吼。
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愤青的种子,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敢于说不,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信誓旦旦,后面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,我们不得不把愤青的一面埋藏在心底,随之埋葬的还有桀骜不驯的年轻的灵魂。既然我们自己不敢说不敢做的事情,愤青们帮我们说了帮我们做了,我们为啥要对愤青嗤之以鼻?
愤青只是我们应对事情的一种手段、方法,而不是最终目的。就相当于出身阉宦的曹操,他成就功业之后,当然要洗白自己的出身,他会以士大夫自居,他不可能到处去说自己的爹是大宦官曹腾的干儿子,他明明靠着权倾天下的宦官集团得到了政治资本,然后最后还是要和宦官撇清关系。很简单,他只是利用宦官而已,宦官势力出身只是他往权力顶峰上爬的一个阶梯,既然登顶了,当然要踢开这种肮脏的梯子了。施耐庵利用梁山好汉这伙愤青向封建王朝示威之后,最终还是抛弃了他们,让他们招安,让他们去送死,毕竟成熟稳重、忠君爱国、礼义廉耻这些东西才是主流,才能上台面。
谁没有年轻过?谁没有激情燃烧的岁月?网络背后那些喊打喊杀的键盘侠的出现,让愤青这个本来既要说又要做的理想人格,转变成了只知道抱怨不知道行动和改变的群体,于是愤青这个词就被贬义化了。当你身边出现了一个愤青的时候,希望你多一分引导和宽容,因为你会看到曾经的自己,他会说出此刻你压抑已久的人性深处的声音,他会唤醒你当初的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