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烟雨知秋》
图文:陈秋钦
“莆田知名华侨鲜为人知的往事,讲述一位18岁少年勇闯南洋,从修自行车开始,一步步发家致富,培养出当年叱咤全球的羽毛球巨星。且跟随莆田女作家陈秋钦的视角,走进后黄村,于知秋湖畔,见证一幕幕曾经鲜活的记忆再度浮现。那些气味,那些声音,那些往事,那些地方的点点滴滴,在知情人的讲述中,历久弥新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01
后黄村是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个行政村,是著名的侨乡。2019年6月6日,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为了感受知秋湖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诗意,我特地入住了后黄村忘忧谷民宿。
后黄村忘忧园 图:木痴
次日破晓,我漫步知秋湖。湖风轻轻,柳烟依依,莲盏盈盈,望着重重叠叠的九华山,看着悠悠木兰溪支流上游的东圳水库和下游的荔林水乡,缓缓地从延寿溪流过,一路逶迤……
后黄知秋湖 图:木痴
知秋湖内,莲叶田田,挨挨挤挤地几乎遮蔽了水面,淡淡的晨雾在莲田上徘徊,可见露珠流连,一颗颗晶莹剔透,犹如玻璃种绿翡翠,微风轻轻地抚摸着莲叶,露珠便也莹莹颤动,颇有“碧玉盘里弄水晶”的意态!而在碧荷的衬托下,一支支莲苞如箭向天,一盏盏莲花盈盈挺立,绽放出如出浴美人般的超卓风姿。
知秋湖荷花 摄于2015年前
更热闹的是湖岸边的荔林,每逢炎炎夏日,枝头挂满一串串沉甸甸的荔枝。长长的竹梯靠上高大的荔树,人们背上竹篓、爬上竹梯,把红艳艳的荔枝装满竹篓。葱葱荔枝林,静静知秋湖。伴随着七月的微风,在这个“荔城无处不荔枝”的季节里,来一场别样的灵魂之旅。
在这好山好水的地方,风水宝地,人杰地灵,必定诞生了一些不同凡响的人物。
那天,我有幸认识老人林玉祥。林玉祥今年77岁,耳聪目明,步履矫健,思维敏捷,思路清晰,讲话风趣,下午带我走街串巷,讲述老华侨林天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02
林玉祥
“林天宝是我大伯。”
林天宝18岁到南洋印尼三宝垄古突寺。初来乍到的林天宝一穷二白,见到街边往来的自行车,琢磨起修车的生意。林天宝此前根本没见过自行车,却靠着摸索自学成才,在一条土路边,搭建了一间茅草屋,开设了一家自行车修理小店。
“说出来没人信,世界十大富豪之一林绍良曾和我大伯一起合作修理自行车。”
林绍良
当时国内刚刚解放,而林天宝却在印尼,靠手艺挣到第一桶金。林天宝20岁回乡结婚,新娘是同村的姑娘黄细妹,夫妻双双到华侨白手起家,同甘共苦,风雨同舟,事业很快有了起色。
很多华侨人的做法赚到的钱,如数寄回家乡。毕竟莆田人眼里人生三大喜事,结婚,生子,盖房子。因此,在后黄村里建造了一座座“红砖厝”。这些“红砖厝”既有莆田传统建筑风格,又处处彰显南洋风韵,中西合璧,浑然天成。
南洋风情与红砖古厝的完美相融 图:木痴
但天宝天生就是与众不同,他具有超越常人的胆识和眼光。他没有把赚到的钱第一时间投入盖房,而是作为跨行业资金流转,制作冰棒,走街串户售卖,并且把弟弟一起带出来。
多一个人,多一张嘴,意味着开销无形之中增加,秉着能省则省的原则,兄弟俩一共只有3条裤子对换。每天一换衣服,就马上洗晒,一刻钟也不耽误。
03
林天宝起初依靠修理自行车谋生计,后来销售自行车,再后来扩张到售卖缝纫机、发展制冰产业……他的工作进入了最佳状态,没有了时间概念,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,通宵达旦,每晚都是零点后才卧床休息。
事业做得风生水起,产品从市场上诞生、成长、壮大。
林天宝祖宅 图:湄洲日报
尽管林天宝家大业大,他始终不忘中国心家乡情,仍然保留着莆田人特有的品质,一生勤俭节约,艰苦创业,不抽烟,不喝酒。每次出差,都是自带开水和面包,从未踏入饭店的门。几十年如一日,持之以恒,难能可贵。
就是侄子林玉祥去他家做客,也不例外。饭桌上保留不变的节目,一碟“云吹”,一盘海带丝,一道时令蔬菜,配稀饭,从未煮干饭。难得卤排骨,都是啃光排骨上的肉,如果孩子碗里出现剩饭,他就当场脸色“晴转阴”,孩子们都很听话,埋头苦干,否则父亲免不了一顿挨骂。
后黄村朴实的民房 图:木痴
林玉祥感慨:“我作为客人,老家虽穷,但这些东西,我看都不看一眼,何况到了江湖传说中的黄金之地,还吃这些东西?!若不是亲眼所见,打死我都不相信。”。
04
由于长期的奔波,生活的劳累,竞争的压力,加上气候炎热,讲究卫生的林天宝又一日固定冲澡数次,为此患上严重的关节炎,晚年基本在轮椅上度过。尽管这样,在外的游子,时刻牵挂老家,每年不远万里,携妻带子,回莆看一看。
心系故园,回报家乡。林天宝深知,未来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,科学技术靠人才,人才靠教育。1985年,他捐出15万元支持后黄小学建设,改善学校设备,设立奖励金,激励师生努力拼搏。他还为每位教师每年提供一套服装,作为福利。为改善家乡的医疗水平,林天宝投入5万元,为西天尾卫生院置添医疗器械。
桃源社 曾作后黄读书用的教室 图源:福建美丽乡村
林天宝一生有八个孩子,其中有七个女儿,最后老来得子。七个女儿,都各自成家,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。出嫁时,每人一套150平米的房子,作为嫁妆。
唯一的儿子林水镜,寄托了林天宝全部的希望。受父亲影响,林水镜喜欢打羽毛球。每次儿子打球,林天宝雷打不动,风雨无阻,必须出现在训练场上。
林水镜 图源:湄洲日报
林水镜也不辜负老父亲的良苦用心,三次获得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,两次作为印尼的主力队员问鼎羽毛球团体最高水平的汤姆斯杯。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,他扬威世界羽坛,是印尼的"国宝",被誉为"世界羽坛上的天皇巨星"。
05
林水镜手捧奖杯 图源:莆田文化网
随着林水镜的知名度不断提高,印度政府提出要求改名字,加入印度籍名字。林水镜掷地有声地说:“愿意让我参加比赛,我就参加,不肯让我参加,我就退出。”
水镜那铿锵有力的语言,那旗帜鲜明的态度,印尼政府只好同意,从那以后,再也没有提起此事。
林水镜还给儿子取中文名字,林伟汉。可见,悠悠中国心,拳拳赤子情。
龙生龙子,父亲身上美好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。
林玉祥提起这个堂弟,不禁感慨:“跟他爸一样,也是一只铁公鸡,一毛不拔!”除非应酬,从不在外吃饭,无论多晚,无论多忙,都是回家吃饭,因为家里的那盏灯牵引着他的目光,温暖着他的心。
“现在,林水镜是否跟您有联系?”我不禁好奇问。
“很少!”林玉祥说,“他毕竟从小在印尼长大,不会讲普通话,但听得懂莆田话。每次沟通必须由外人翻译,显得很繁琐,但不影响血浓于水的感情。”
1985年,林水镜回乡,莆田学生如潮水般涌来,纷纷要求签名,围得水泄不通,没空跟家人聊家常,林玉祥也加入安保的角色,维持秩序。
我和林玉祥老人撑着伞,边走边聊,望着烟雨中的知秋湖,他浑浊的泪水滑过道道皱纹,深情地说:“要是我伯伯还在,看看祖国越来越强大,看看改革开放四十年,莆田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,木兰溪变害为利,高楼大厦,鳞次栉比,父老乡亲的生活水平比印尼还好,一定会感到欣慰的。”
忘忧园夜景
午夜几多梦,梦回知秋湖。湖畔乡烟袅袅,耳边乡音依稀……乡亲们常念叨着在外打拼的侨胞们,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,多么想亲自煮一碗热气腾腾的妈祖面,报答他们当年的慷慨解囊,慰藉一颗颗漂泊的灵魂。
作者简介:
陈秋钦,笔名钦钦,生长于木兰溪畔,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努力搭桥引渡的理想主义者。
上一篇: 人民财评: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的良好格局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所有文章、评论、信息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请核实,风险自负。
Copyright 2013-2020 高陵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16840号-34
联系邮箱:920 891 263@qq.com glxcb.cn All Rights Reserved